平昌廉政网——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 他们用心呵护人间 久发365电子游戏网址多少_365提款会被冻结卡吗_365bet有app吗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勤廉楷模

        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 他们用心呵护人间

        【字体: 】 【编辑日期:2010/4/30】 【作者:监察局】【阅读:】


             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不管天寒地冻,无论山高路险;那是一种感召世人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迷失者回归,让悲观者前行;因为他们,即将走过的2007,如此暖人心扉———


          林强 怀着爱心奔波在路上

          【名片】林强,部队转业干部,现任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个怀着爱心终日奔忙在路上的共产党员。

           【语录】“能让他们穿上衣服,吃到大米,是我觉得最最快乐的事情!”

          “一个人只有有人性,才会有党性。”

          “我心中的花,没有芬香,没有色彩,是无数冰晶凝结的冰花。”

          【事迹】林强蓄着一头长发,卷曲着,蓬松着。所有的节假日,他背着照相机行走在高原、雪山、草地,拍山川风光,拍着、拍着,林强发现了人,村落里的人!

          名叫阿布洛哈的那个“麻风村”里的人们,纯朴、善良、诚实、知恩必报,像珠峰融化的点滴之水,汇成世间最圣洁的清泉,洗净城市人林强躁动、彷徨的灵魂。偏远穷困的阿布洛哈,成为林强心灵的家。

          两年来,他先后10次徒步翻越海拔几千米高山,冒着摔下悬崖和被传染的危险,深入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与村民同吃同住,为“麻风村”百姓改善生活。7万多元稿酬全部掏出,林强帮助阿布洛哈村建立了第一所学校———林川希望小学,帮村里拓宽了出村的险峻山路,告别没有电的历史,引进了良种牲畜与高产作物。

          “麻风村”的孩子是林强最牵挂的,而孩子们也最牵挂他们的林叔叔、林校长、林爸爸。孩子们会写字后,最先写的标语是:“我们能上学了,感谢党培养的好人林伯伯。”

          【点评】平凡中折射出一种信念,普通中流露出一种情感,林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他所做的一切蕴涵着的人格魅力,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该崇尚的高洁灵魂。


          雍宗满 要当就当出个名堂来

          【名片】雍宗满,南部县寒坡乡四房嘴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12月被群众推选为四房嘴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被破格提升为寒坡乡副乡长;2004年3月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7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10月,参加党的十七大。2007年11月28日,因病去世。

          【语录】“要当村支书就必须当出个名堂来,给老百姓做点实事,改变这个地方的落后面貌,这是一个党员,特别是一个普通的党支部书记的神圣责任。”

          【事迹】1997年底,经过“公推直选”,雍宗满当上寒坡乡四房嘴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四房嘴,以“花子村”、“赌博村”、“告状村”闻名。

          治穷治乱,首先要凝聚人心。村民爱看戏,雍宗满就动员20多名有一定文化的村民组建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了《夫妻信教》、《我赌我》等50多场社戏。“十星级农户”评选、建立村规民约……一年后,文明新风被村民广泛接受。

          人心凝聚之后,雍宗满带领村民发展药菊和花生,修建小集镇,他先拿自己的钱出去跑适合村里发展的致富项目,每一项都是雍宗满在自家试验成功了再向大家推广。为了减少村民的风险,买种子、果苗的钱全都是他垫付,自家的五间铺面也无偿拿出来让村民做生意。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630多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4000多元。

          【点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雍宗满,一名农村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因为一心想着老百姓的事,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他虽然走了,必将被永远怀念。

         

          李镇西 平民教育的践行者

          【名片】李镇西,1958年生,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

          【语录】

          “平民教育不仅是为平民的教育,也应该是培养平民意识的教育。”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不能仅仅盯着考试,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品质。”

          【事迹】

          武侯实验中学的八成学生来自失地农民和外来工家庭,教师队伍很年轻,待遇并不高,但承担着比城里教师更为艰巨的重任。李镇西搞了一个特别的“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写一篇教育随笔、读书不少于一万字。一年来,每个老师平均读书10本以上,共写下教育随笔3000多篇,精神面貌变了,教育智慧也丰富了。每天中午,老师和孩子们都会读20分钟的课外书,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在每个班的家长会后,老师都会向家长发送《做最好的家长》一书,鼓励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孩子的知心朋友,并发起父母和子女“共读共写”的活动,推动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并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情况写读后感。

          今年7月底,李镇西校长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汇报了武侯实验中学的办学思路和基本情况。温家宝总理就此作出批示,并指出李镇西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解决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点评】

          首先是一位特级教师、学者,然后才是一位校长。每天践行三件事,他用行动证明了平民教育并非空中楼阁。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用一颗不老的心爱护着、教育着他的学生朋友。


          王静安 仁心仁术“王小儿”

          【名片】王静安,国医大师,我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因其医德和医术精湛被人们尊称为“王小儿”。2007年9月6日逝世,终年85岁。

          【语录】

          “医乃仁术,临证必用十分力;艺无止境,退居还读百家书”

          【事迹】

          没有进过一天校门,王静安最终成为国医大师,靠的是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爱。

          9岁那年,经人介绍他开始跟师学医,成为老师最得力的学生,后博采众家精华,使他不但在儿科方面卓有成就,而且精通内、外、妇科和推拿等。2005年被中华中医学会评为国医大师。

          全国着名的儿科专家却无一点架子,对患者来者不拒。80多岁时,门诊一天也要看60多人。回到家中,对上门或者打电话求医的患者也都耐心诊治、解答。他的患者遍布全国,有的早上坐飞机赶来,看完病后又飞回去;有的来不了,他就用传真将处方传过去。对前来看病的人,能用推拿解决的绝不开处方,必须开处方的绝不开大处方。有人统计,他一生为近百万人次患者看过病。

          为了让自己的经验和医术能留给后人,王静安看病之余,还写下了《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等着作。生前,他告诉记者,四川有很多好的药材,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很多好的治病方法,有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承力度也不够。

          王静安一生带过20多个徒弟,不少已成为全国知名专家。王老虽然去世了,但“王静安工作室”还将继续保留下去。

          【点评】

          他的仁术,解万千人病患之痛;他的执着与博爱,让万千人感动,受万千人尊崇。他走了,但他的思想、精神和医术医德却永远地留给了世人,成为宝贵的财富。


          曹于亚 以孝救父以爱动人

          【名片】曹于亚,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父亲生命垂危,她毅然捐肾救父,手术后“背”着父亲去上学,终圆大学梦。

          【语录】

          “我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也只是像普通女儿一样给爸爸尽了一份孝心。我相信,其实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爱着自己的爸爸。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希望我的爸爸能活下来,希望我的家能够完整。”

          【事迹】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赶往医院看望父亲。当母亲告诉她没有肾源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

          起初,曹于亚的这一决定遭到医生和父亲的坚决反对,但她却说“爸爸,我的生命都是你给的,我还有什么不能为你做?”最终,家人和医生被曹于亚的孝心与坚毅所打动。手术当天,勇敢的曹于亚独自面带微笑走进手术室。当天的手术,是重庆市首例由儿女捐肾给父母的亲体间活体肾移植手术,捐肾者年龄之小在国内也属罕见。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母亲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曹于亚则每天“背”父上学,放学后,她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随后的高考中,她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点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女儿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了回答,她把生命的一部分回报给了病危的父亲。


          李八斤 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转身

          【名片】李八斤,甘孜州雅江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2007年9月,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被授予“自然保护区优秀工作者”称号,这是我省唯一一名来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获奖者。

          【语录】

          “虽然搞动态监测每天只有3块钱补助,但大家都干得很有劲,都想做出成果来。”

          “我们要把格西沟保护区发展成有藏族特色、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事迹】

          10年前,李八斤还是雅江林场的一个“砍树头头”,2003年,他成为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唯一的专职工作人员。如何把有名无实的保护区真正做出成效?李八斤在“保护国际”(CI,国际环保组织)的身上找到了答案。3年前,“保护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带着参与式管理来到这里。第一次参加完保护区培训,李八斤就提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情况调查”的大项目。之后,他开始着迷于这种采用以基层为主,由下而上决策,把主导权交给民众,让民众表达需要什么策略与做法的新方式。他天天跟着专家往山上跑,请他们培训;下山后,他又到村民家去做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格西沟保护区做出了第一份参与式管理计划———这份由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完成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