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
---- 惩防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工作讲课提纲
2013年3月12日
一、惩防体系建设
(一)概念
惩防体系建设是中央提出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简称。
1.惩防是办法、措施、手段,体现为务实、管用、有效的制度机制。
2.体系是整体、组合、集成,体现为上下、总分、纵横的整合与关联。
3.建设是设计、建立、实施,体现为组织推动,研判创造,执行落实的工作运行。
简单的讲,惩防体系建设就是设计、建立、优化和执行预防腐败的一系列制度性的办法、措施、手段的集成系统。
(二)内容
1.构建四大系统。教育培训---不想腐败系统(基础);制度---不能腐败系统(核心);监督、纠风、惩处---不敢腐败系统(关键);改革---不必不需系统(根本)。
2.健全三大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
3.搭建七大框架。中央提出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惩处“五大框架”,省增加社会评价到“六大框架”,市增加工作保障到“七大框架”。不同行业围绕基本要素特色又有不同侧重和增减。
(三)重要性
惩防体系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全面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
1.从民主法制进程看。民主法制建设已成为全党全社会普遍共识。坚持用法制的理念、法制的思维谋划反腐倡廉建设,防止反腐败斗争的选择性、随意性、盲目性,杜绝“搞运动”、“一阵风”,从反腐层面实现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2.从反腐倡廉的形势看。文革前“运动+惩处+宣传”,文革至十六大“自律+纠风+查案”,十六大到十七大“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十七大以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单纯的以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只能治标,单纯的依靠党员干部自觉的良好愿望不过是一厢情愿;只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才能根本改变反腐倡廉的被动局面。
3.从中央省市重视程度看。从十六大的“建立”到十七大的“扎实推进”十八大的“全面推进”;从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到04年颁布《实施纲要》,07年写入党章,08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从每年的阶段性任务分工、工作考核,到各种形式的工作推进会、座谈会、研讨会,以及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安排工作,足够体系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在加速提升。
4.从保障改革发展政治责任看。发展是主题、改革是动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职能的基本定位。当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期,面临复杂局面和潜在风险需要强大纪律保障作后盾。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就是在推进发展改革中防范廉政风险。
5.从目前惩防体系建设现状看。存有框架挂在墙上、制度写在纸上、执行落实在嘴上的个别现象,时有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消极思想,存在制度机制不科学、不管用、不执行的现实问题,反腐倡廉“惩”的一手压力加大,“防”的一手必须发力强化。
(四)推进措施
坚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工作思路,分层设计、分类实施、分项落实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防腐、责任防腐、体系防腐、制度防腐。
1.完善一个体系框架。表象看是张图,实质是支撑制度的列表,是体系总的路线图。框架内的每一个系统靠制度支撑,层层填空。纵向按县、乡、村三级分层构建,横向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分类构建,重点领域、重大事项、重大行业专项构建。框架与制度紧密衔接配套,确保框架科学完备、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2.开展一次专项清理。针对制度的缺失、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行一次制度的清理规范,该修订的修订、该完善的完善、该废除的废除、该重新制定的重新制定,体现制度的时效性、廉洁性和约束力。
3.完成一个规划。科学制定2013-2017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分阶段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4.建立一套适用的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教育、监督、纠风、改革、惩处等各项制度,做到逻辑严密、内容完备,形成制度与框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无缝链条、环环相扣,努力让制度“运动”、“落地”;探索科技+制度的反腐模式,建立完善社会网络、电子监察、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科技平台载体建设,强化系统整合和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基层站所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村(社区)财务管理长效制度机制。
5.强化一系列保障措施。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完善推动工作落实的事项协调、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情况通报、奖励惩处制度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召开业务培训、工作交流会、组织专项检查,强化推进工作见效的系列保障措施。
6.展示一方特色亮点。及时总结提炼惩防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工作的经验做法;努力挖掘制度机制建设的特色亮点,加强宣传报道、经验推广和成果展示;系统体现工作轨迹,做到有套完备的制度文件,规范的文书档案,重点特色工作资料,惩防体系建设宣传专栏。
二、廉政(洁)风险防控
(一)明确工作步骤
采用“一梳二查三固四定五建六管”的方法,最终实现对廉政风险的可防可控,一梳就是梳理职权清单;二查就是查找风险节点;三固就是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做到权责明确,程序规范,并编制形成本单位的“权力运行流程图”;四定就是准确确定风险等级;五建就是要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制度;六管就是进行综合管理。
(二)落实五定“一表清”
定岗:风险定到岗位、定到人头。定量:风险等级成正三角形,最严重的风险量最少(一般不超过风险总量的10%)。定级:根据岗位权重、岗位发案率高低、社会关注度、违纪违规后果、媒体曝光率等因素确定风险等级,公开公示。定责:落实领导责任,落实一岗双责。五是定制:围绕排查的风险点,建章立制,精准防控,重点防控。
(三)做好三个结合
1.将风险防控与中心工作、业务制度紧密结合。通过完善制度、再造流程、排除风险、强化保障推动中心业务工作落实。
2.与纪检监察本职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和创新风险防控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廉洁评估审查、防止利益冲突以及干部述廉述险、群众评险工作等举措和办法。
3.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建立结构防控、科技防控、程序防控等制度措施,落实“三早”预警机制,充分运用电子科技手段强化动态管理。
三、预防腐败工作
(一)明确四大职能
1.组织协调
2.综合规划
3.政策制定
4.检查指导。全面协调指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防治腐败工作。
(二)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惩防体系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工作关系。几者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关联,重在把握角度,注意各有侧重。
2.正确处理好组织协调与分工协作关系。组织协调事项总揽不包揽、指导不主导,发挥牵头协办单位的作用,积极引导党风政风行风监督员、“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和舆论媒体参与监督,发挥作用。
3.正确处理面上工作与专项工作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上下一体、纵横贯通、相得益彰。
(三)重视五类问题
1.重视腐败的原生态。腐败具有寄生性,往往寄生在制度、文化、监督之中。注重制度本身的廉洁性,防范制定制度的“本位主义”和利益冲突。
2.重视社会预防工作。预防腐败工作离不开各阶层、各团体、各组织参与监督,这是基础、是土壤、是方向。
3.重视执行制度设计。从法律、制度的层面,用过硬的手段体现制度约束力、执行力、震慑力。
4.重视惩处。惩处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从注重惩处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
5.重视探索新举措。如重大事项申报制度,社会参与的方式和渠道,腐败预警的监控措施,社会化廉洁评估办法等。